奴隸制經濟的外在表現,並不是強制勞動。正如地產經濟的表現並不是房價漲高。奴隸制的本質,是奴隸的貨幣化。古希臘羅馬是實行奴隸制度的典型國家。實際上,奴隸並非一直是廉價勞動力。在奴隸制日臻成熟的時期,奴隸的勞動技能已高度專業化,其作為勞動機器的價值逐漸超過金屬貨幣。所以當時的權力階層寧願囤積奴隸也不願囤積貨幣。羅馬的統治者為了吸引奴隸為自己勞動,給出了越來越優厚的條件,甚至承諾奴隸可以有私產。奴隸制社會解體的前夕,專業化的奴隸已經有不少私產,他們甚至開始從沒落貴族手裡購買土地田產,舊制度於是崩潰解體。同理,地產經濟的外在表現,是地產的貨幣化。人們寧願囤積房地產也不願囤積貨幣,房地產最後將會反噬法定貨幣,成為真正的硬通貨資產。地產和金融產業的獨大,代表傳統的貨幣主義實際上已經解體了。比特幣的出現,說明這種解體崩潰的過程在加速進入末期。金融資本時代的舊貴族,在末法時代要用全部身家去換活命的機會。